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招商引资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从“票证”到扫码 武威人购物方式大变样

    信息发布者:honcold
    2018-07-08 09:42:37   转载

    当下,商场购物、网上购票,甚至吃一碗牛肉面,菜市场买一把青菜,掏出手机“扫一扫”就可支付,“无现金时代”离我们越来越近。

    回望改革开放40年,武威市民购物方式——从凭票购物到想买就买,再到足不出户、移动支付……人们的购物支付方式已发生了许多变化。

    70年代 

    吃饭、买布钱票缺一不可

    凭各种购物票证买东西的时代虽已远去,但对于亲历了那个年代的人来说,“粮票”这个词记忆犹新。

    在武威城区长大的王师傅说: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吃饭要有粮票,买布要有布票,卖肉要有肉票,买烟酒糖醋还得有个副食证,也就是说,只有钱没有票是买不到任何东西的。记得我参军入伍那年,姐姐想尽一切办法帮我换了几张全国通用的粮票,至今我还保留着一些。”说到这,也勾起了一旁刘师傅的记忆:“过去,票证发放虽然很多,但是仍然不能涵盖所有商品。因此,在票证之外,又发了各种购货本,如粮食本、副食本、煤炭本等。记得1976年快入冬的时候,远在他乡的叔叔要回来了,全家为了让他吃一顿饱饭,叔叔来的那天早上5点不到,我就被父亲叫起来去排队买豆腐,在副食门市部门口一站就是几个小时,冷得直跺脚……那时候,买啥都得排队,用啥都得精打细算。”

    80、90年代

    票证隐退,流行商品还需他人代购

    “上世纪80年代,人们已经基本不再凭票购物了,粮票是最后一个退出历史舞台的票证。”张师傅拿着一个存了多年的粮本对记者说:“我保留的这个粮本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,但领取了没多久就宣布‘退役’了。”随着粮票的废止,中国从物质短缺时期迈入了物质丰富时期。

    80年代末、90年代初,各种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,现金支付已经大行其道,钱包迎来了最为丰满的时刻。人们对开着小汽车,手拿“大哥大”的人称为有“钱”人。市民李春兰说:“我做了20多年的批发生意,80年代来进货的客户,都揣着鼓鼓的钱包,结账的时候,掏出来一沓沓钱,我们得一张一张地数……”

    除了拿现金买东西外,90年代中期还流行找他人代购。“如今的超市随处可见,可我小的时候根本不知道‘超市’的概念,街头看到最多的就是小卖部。记得90年代后期,超市不过就比平常的小卖部大一点而已。”出生在上世纪80年初期的张德说:“那时候大人流行穿的确良衬衫、喇叭裤,孩子们流行穿健美裤、吃大白兔奶糖和跳跳糖。有一次,爸爸的朋友去北京出差,带回很多大白兔奶糖和跳跳糖,尝过之后既喜欢又舍不得吃。后来,爸爸就委托出差的人从外面代买,有时还会给妈妈代购一些时下流行的衣服。”

    “互联网+”时代

    微信“扫一扫”货物送上门

    随着“互联网+”时代的到来,商场、超市已不再是人们购物的惟一场所,足不出户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。“购物还可以分期付款,既可以及时买到心仪的东西,又不用去攒钱等待。”80后陈静说。

    申通快递公司凉州南关片区负责人说:“如今每个快递员每天几乎要发送至少200件快件,锅、碗、瓢、盆、衣装、手机、电器等,品种非常丰富。”

    购物渠道多了,人们的购物支付方式也在新技术的引领下悄然变化。

    “我买两根玉米,微信可以支付吗?”武威再就业市场门口卖玉米的大婶随即拿出一个二维码牌,即可完成支付。

    “以前出门钱包是必带的东西,现在不带钱包可以,但不带手机就万万不行。”90后市民王鹏说,无论是充话费、乘车、买票统统可以在手机上完成,现在我一天的消费几乎全用移动支付了。

    在业内专家看来,从早期的凭票购物到如今的“扫一扫”就可支付,中国不断加大的开放力度,不仅让消费选择更加丰富,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方式。相信未来我们的购物方式还会不断的推陈出新,不断的来刺激我们的钱包变“瘦”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